社交媒体,尤其是抖音、双微、小红书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搜索引擎」,相比于以前碰到问题去翻课本查资料,大家现在很习惯的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去找答案。而在众多博主、大 V 的身份中,「医生」似乎是最吃香的。白大衣一穿,连说出来的话都带着处方的味道,让人觉得很有保障。我们在很多文章中也说过,为了自身健康,有病看医生,没病常体检。但术业有专攻,当白大衣们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护肤这些事儿的时候,社交媒体上 TA 们给出的护肤建议和小妙招就一定是对的吗?一定适合我们每个人去遵守吗?关于这点,我是觉得咱们读者应该不太会把穿白大衣的人都归为医生吧。哪怕不是医生和医学生,生工化学专业进实验室做实验,穿白大衣的也不少。更何况这衣服也不限购,淘宝 2、30 块就能到手,还顺便能选个布料材质。不光白大衣证明不了医生身份,就算穿的是手术服也证明不了啥。前一阵有个网红穿手术服进手术室摆拍,操作可谓漏洞百出。光是看我都替护士长发火 除了不能以服饰判断医生身份外,有篇「抖音快手批量造医生」的文章也让许多人对平台认证的真实度有了怀疑。虽然抖音很快公关说文章中提到的医生都是真的,但还是给人留下了造假产业链只需要钱到位,甚至可以指定医院认证的印象。在政府网站中,按照「服务-便民服务-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就能找到查询页面?。不过有时候系统不太稳定,可能会出现验证不成功的情况,建议多试几次,或者在各省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找一下搜索界面?。图片来源:bjggcx.wsb003.cn这时候只要知道博主的真实姓名和就职的医疗机构就可以判断 TA 医生身份的真假,以及是否具有行医资格。在确认了医师资格之后,可以说,如果大家想要参考其执业范围内给出的医疗意见和医学科普是没啥问题的。但是,当面对「护肤」这个不在医疗范畴内的话题,即使是真医生,我们在听取护肤意见的时候,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刚才说了,对于医生的分享,我们可以参考医疗意见 (比如线上就诊/问药)。隔行如隔山,医生本身在自己主治外的领域,也不一定非常熟悉。就像如果问一个心内科的大夫昨天不小心摔骨折了咋办,那 TA 估计还是会建议你直接去挂个骨科,或者问问自己学骨科的同学 (⁎⁍̴̛ᴗ⁍̴̛⁎)。护肤也是一样,而且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还会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利害关系。具体来说呢,可能会有以下三种情况出现?。医生的优势在于不管现在在哪一个科室工作,解剖、组胚、生理学都还是曾经扎扎实实学过的基础课程。所以 TA 们对于人体的皮肤结构和功能都会比较了解和熟悉,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分析皮肤相关问题。更不用说皮肤科大夫们,对皮肤用药和如何用药物改善皮肤疾病更是了如指掌。但具体到护肤及护肤品,比如像怎么选产品保湿、怎么防晒;哪些新原料面世了,哪些品牌有了自己的新专利;化妆品管理又出现了哪些新的规定等——医生真的不一定有精力及时去了解和更新。要知道每天上班,隔三差五没准儿还来个夜班也是很累的。而且因为在医院工作,受工作环境限制,医生,哪怕是皮肤科医生,也不一定有机会接触各种品牌的护肤品。面对「新一代小棕瓶比起旧版本有哪些不同」、「国外小众成分路线品牌有哪些」这种问题,估计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回答的出来。信息更新的不及时,让医生在对产品的认知上不一定做到非常全面。TA 们对主打医院线的品牌比较熟悉,会习惯性地去推荐这些熟悉的牌子,但这些产品大多是主打修护保湿的安全牌——对于医生来说,用着不过敏不出问题肯定是第一位的。这样的局限性推荐反而会忽略一些同等价位功效性更强、或者使用感更好的产品。
对于大多数健康皮的多样性的护肤需求,比如美白、抗老抗氧化,用起来舒服,反而参考性不强。当我们线下直接去医院看病时,哪怕有人吐槽几分钟就看完了,医生也是一对一的和患者进行沟通。这种方式能方便医生照顾到个体差异,也能因人而异的去做一些叮嘱。但是当转为线上社交媒体平台时,不管是微博、文章还是视频,医生面向的是大众。一些方法和小妙招被说出来,可能会因为措辞和传播过程的不严谨,让人有「只要做了/用了这方法,一定能够 XXXX」的感觉。像一些注意事项和具体的适合人群,反而容易被略去不谈,或者被看的读者忽略掉。而且有些医生,可能因为对药品太熟悉又太自信,也会存在偏颇不谨慎的情况。虽然阿达帕林的主要成分第三代维 A 酸,虽然维 A 类成分都具有抗老的功效,但相比于护肤品中的 A 醇、A 酯,直接上药用 A 酸真的不知道该称赞一句「勇士」还是直接祈祷「希望人没事」。阿达帕林哪怕在痤疮治疗中也是于患处点涂,如果出现刺激不耐受还要降低频率或停用。而不强调条件和注意事项地鼓励大家全脸用它来护肤抗老,我已经分不清到底博主是想科普助人,还是有意贬低护肤品抬高药品,亦或者单纯在拿它当噱头博流量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医生乐于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小经验,不能说这样是错的,但是因为没啥理论依据,小妙招是否人人奏效,也还要打个问号。比如很早以前在抖音火过一阵的「十滴水去粉刺」,看药品成分是不知道为啥能去粉刺,连效果也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有人幸运的好了,有人却因此烂脸…可能很多同学也有所感觉,随着成分党崛起,越来越多的品牌喜欢找医生来做背书和推广,来证明自己家的产品是安全的、可靠的、有效的。单纯就接广告这件事来说,其实没啥问题,又不是说医生接推广就一定是在恰烂钱对伐。但是具体要不要接受医生的安利,或者要不要因为某个产品有医生背书就直接下单,大家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的。一方面是要看医生的推广是否有理有据、私人分享是否真心,毕竟接了人家的推广,医生也不可能骂人家,有些不足可能也就避而不谈了;另一方面要看产品本身自己是否适合,或者是有需求,不能说因为有「医生」这个名号在,就值得无脑下单。其实前面讲的道理,虽然是最近看太多医生博主的东西而产生的一些想法,但还是得说一句:我真的没有特别针对「医生推荐护肤相关知识/产品」这件事,或者针对医生博主本人。简单来说就是:兼听则明、不要盲从、学会自己去做判断。比如普罗卡斯特虽然是我老大,但他写的护肤知识和内容就一定没错不能反驳吗?当然也不是啊,我们对稿子的时候也常常 吵到飞起 各持己见。而且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实验室,文章里有写的不对/不严谨的地方,被指出后置顶留言发更正的情况也不少见了。好了,今天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希望同学们不管是面对医生,还是另外的一些科普 up 主、KOL、大 V,甚至我们,大家都不要因为背景/人设等原因而太盲从,要更理性的去看待。「医生」有真有假,学会分辨;
针对疾病,看医生最靠谱;
针对护肤,真医生也可能好心办坏事,不盲从;
最好是能从不同博主的科普中,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自己整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慢慢开始自行分析问题,那就是最棒的啦。
免责申明:熊猫叶作为化妆品行业信息共享平台,部分内容转自化妆品行业媒体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仅作传递信息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尊重原创,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